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征程已经开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号角已经吹响。科技部鼓励支持科研人员要甘坐“冷板凳”、勇闯“无人区”的原始创新,又要引导激励敢啃“硬骨头”、善打“攻坚战”的协同攻关。
通信研究院积极响应科技部号召,紧紧围绕集团公司战略部署和航天通信工作要求,聚焦高质量发展,强化创新引领,积极布局射频前端和元器件为重要业务方向,开展核心芯片的预研工作,迈步走在预研创新的最前列。
勇于挑战,闯“无人区”
2019年6月,通信研究院预研工作传来喜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光电子与微电子器件及集成”重点专项项目结束公示,通信研究院参研的“高宽带超高速数据率及宽带可重构射频系统集成芯片(RF SoC)技术研究”获立项支持。
拓荒者的勇气背后,往往是更多的挑战。彼时,通信研究院处于初创拓荒时期,科研设备缺乏、技术人才不足。要完成受制于国外的高端射频芯片项目攻关,并不容易。面对的是诸多不同的声音,有人充满顾虑,也有人替团队捏了把汗。有志者事竟成,在一次次反复论证和摸索中,团队终于在芯片技术方面实现了质的突破。
2020年8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成功召开,获得来自各单位的专家一致认可,同意通过实施方案论证,项目组可据此开展研究工作。
项目立项实施后,推动通信研究院预先研究及成果转化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
科研攻关的日子是艰苦的。预先研究更是一项苦活累活,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短期难以创造效益,需要的是一份初心如磐的决心和使命在肩的担当。通信研究院的科研人员们对此想的通透——不怕坐“冷板凳”的煎熬,只要能为国家科技创新工作有一点点的贡献就足够。
预研项目过程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充满了磕磕绊绊。在项目实施中,芯片的抗干扰设计遇到了新困难。国内检索到的文献及产品均不具备指南要求的低噪声指标下的抗干扰功能,国际上只有谢里夫理工大学一篇论文中提到低噪声和抗干扰的同时设计,而为了为获得更强的抗干扰能力也必须牺牲其他较多性能指标。对此,有专家提出质疑:国内外尚且没有很好的设计方案,你们能做到吗?
总体部作为通信研究院科研工作的主力军,直面质疑之声,迎难而上,与时间赛跑,集智攻关。在系统模块和芯片整体层面设计调试都无计可施的情况下,通过逐层排除、准确修改,最终从物理底层深度挖掘出芯片的电路潜力,开拓性的采用了数控调谐首级低噪声放大器MOS管源极电感的方法,成功实现了片上超强抗干扰和超低噪声的同时优化,保障该芯片项目的进度实施。“摸着石头过河”,通信研究院科研人员们用结果证明了“我们能行”!
全年规划,重点突击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了项目的研制进度。面对紧张的节点,通信研究院科研人员们没有坐以待毙,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科研攻关。
一方面,科研人员们严格落实通信研究院“线上办公+线下轮值”工作制等“十举措”。另一方面,为了保障在研芯片项目的按时进行,梳理芯片项目存在的困难,与来自东南大学、北京大学、国内通信设备著名厂商等课题组成员通过远程会议,在线上组织头脑风暴探讨技术方案。有效地确保了疫情防控、复工运行两手抓、两不误。
共同奋斗的日子是宝贵的。作为攻关团队有着丰富工程经验的“老大哥”们,总会凭借自己扎实的专业素养,耐心地给初出茅庐的团队成员讲授理论和实践知识,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以师带徒薪火相传航天精神,牢记勇担时代重任的使命。
开花结果的日子是幸福的,今天的预研可能就是明天的明星产品。
2021年5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中期考核。总体部科研人员们积极配合牵头单位完成材料组织、整合及现场演示工作,高质量完成中期考核指标和目标成果展示。专家组对项目组完成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一致认为项目完成了任务书要求的预定阶段性任务,达到或超过考核指标要求。
“一个人的成长是一个集体的写实”。在项目攻关过程中,通信研究院打造了一支年轻的创新团队,培养了一批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的技术骨干,孕育了肥沃的科研土壤。“航天芯”团队荣获四川省最高人才奖励的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称号,团队成员先后多次入选军方和省级科技系统的评审专家;多次获评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等各专项工程计划的领军人才和特聘专家;入选集团公司元器件领域、科技委专家组专家、装备预研先进个人等多项殊荣。
“航天大平台,人生小舞台”。2021年,这群奋斗在科研一线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们,将继续发挥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无悔于奉献青春,无畏于拥抱挑战,实现更多“从0到1”的创新突破,为通信研究院高质量发展继续贡献力量!
【关闭】 【打印】 |